网站首页 > 早点秘方> 文章内容

三国有个叫宓妃曹操父子三人都为之倾倒

※发布时间:2019-10-17 17:05: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陈良宇 内幕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消灭了袁绍的,并在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拿下了袁绍幕府所在地邺城。

  邺城被曹军攻破后,曹操和曹丕都存了一个心思,那就是寻找袁绍的儿媳妇——甄宓这个远近闻名的大美人。

  曹丕运气不错,抢先找到了甄宓和她婆婆。甄宓故意披头散发,锅灰涂了一脸,显然不愿意被掳了去。曹丕拨开她蓬乱的头发,又亲自帮她洗净脸庞,顿时被绝美的容颜惊倒。甄宓的婆婆淡淡说了一句:“我们不用死了。”甄宓被曹丕带回,封为夫人。

  曹丕的原配任夫人缺乏女人的温柔贤惠,性情暴躁易怒,因而两人关系很不好。甄宓得宠后,任夫人嫉妒异常,时时出言顶撞曹丕,曹丕一怒之下便把她赶回了老家,甄宓顺理成章的成为曹丕第二个正室。

  甄宓因容貌美丽,举止大方,性情温顺,被曹丕所宠爱,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曹叡,女儿被封为东乡公主。

  但二人性格并不甚相合,时间一长这段婚姻就透露出些许乏味来。因时代的关系,三国魏晋时期的文人都自带一股风流的韵味,通俗点说,就是做事不拘礼教的,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任性妄为,放浪形骸。

  曹丕是一位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人,在个人生活上,行事比较随性。大才子王粲死了,他非常伤心,因为王粲活着的时候特别喜欢驴叫,曹丕吊唁的时候就带头学驴叫,大家纷纷效仿,于是王粲的葬礼上,驴叫声不绝于耳。

  从各类历史记载来看,甄宓却是个墨守成规、有些呆板无趣的人,生活中处处尊奉礼教的条条框框,想把自己塑造成智慧、贤德、的完性形象,却恰恰因此失去了曹丕的欢心。

  她这样做,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出身名门,被传统的女子教育,第一任丈夫又是名门望族,自然要顾及体面。二是嫁曹丕原本就是二婚,做事更应该小心谨慎,免得被人讥讽轻浮。

  从二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来看,婚后的生活并不像后世想象的那么幸福美好,因为甄宓除了美貌,其他性格和品位方面,并无特别值得曹丕眷恋之处,这也许便是以色侍人的悲哀,公允的说,在郭女王介入之前,两人的情感早已淡了下来。

  甄宓在受到曹丕的冷淡对待之后,是怎么立身的呢?简单的说就是靠忍,拿出主母的胸襟识大体,装大度。

  首先,对曹丕体贴入微,什么事都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逐渐离不开自己的关怀;其次,对失宠于曹丕的女子,甄宓好言劝慰,与她谈心拉家常,既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又替曹丕消除了后顾之忧;再次,婆婆卞夫人尽心尽力,婆婆偶染小病,见面后竟至低头垂泪,用孝行来争取最大的支持;最后,替曹丕物色,并大度的希望丈夫多替曹家开枝散叶。这样完美的妻子,曹丕虽然谈不上有多倾心,但也没什么可挑剔的。

  平静的生活却在郭女王的到来后,悄悄发生了变化。郭女王也许在容貌上稍逊一筹,但在才智上却远非甄宓可以比肩。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已年届三十的郭女王被曹丕看中,封为夫人。

  据史料记载,郭女王才智过人,对曹丕上的帮助非常大,曹丕遇有难事,常与郭女王促膝而谈,郭女王以女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聪慧,常有出其不意的好计策冒出来。曹丕被左摇右摆的曹操定为太子继承,郭女王功不可没。

  甄宓物色的那些莺莺燕燕,曹丕很快就会厌倦,郭女王却在曹丕那里如鱼得水,越来越受到重视,曹丕出征在外,每次都要把郭女王带在身边,甄宓则留守在大本营。

  郭女王的介入使得曹丕和甄宓的关系迅速降到冰点,表面夫贵妻荣的和谐局面被打破,甄宓所精心塑造的温婉形象也在郭女王到来后轰然倒塌。

  因为甄宓很快就觉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她可以曹丕眠花宿柳,却很难有人的地位和势头超出自己的掌控,甄宓与郭女王的争斗不可避免的拉开了序幕。

  关于甄宓被曹丕赐死历来众说纷纭。个人认为最不靠谱的说法就是甄宓年老色衰,彻底失宠。甄宓比曹丕大五岁,死前是37岁,在古代应该算是很老的年纪了,但得宠的郭女王只比甄宓小一岁,那时已经36岁。甄宓原本就比郭女王漂亮,又一直养尊处优,比不得郭女宫之前的颠沛,所以她肯定不是输在容貌上。

  客观来讲,甄宓遇到了足智多谋的郭女王,败势已定,她的那些御夫之道,在郭女王看来简直就是花拳绣腿。所以甄宓不是因为容貌失去了竞争力,而是输在了头脑上。

  首先,郭女王在与军事上均有参与,而且颇有建树,其见识和谋略根本不是宫帷女子甄宓所能比拟的,具体郭女王用了什么手段把甄宓拉下马,历史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郭女王,甄宓一样会被曹丕冷落,但结局应该不会这么悲惨。

  其次,甄宓的闺怨诗给了别人生事的借口。婚姻不幸,美人迟暮,愁绪难解,于是她借写诗词排遣痛苦,可能也有展示才华,想吸引曹丕注意的心思。但诗词本来就是多解的,别人如果故意曲解她的意思,传到曹丕口中自然就非常不妙了,比如这首塘上行:

  “众口铄黄金”已透露出有人在刻意她,但甄宓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在诗中大胆的表达了对曹丕的不满、埋怨、等情绪。不要以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抛弃昔日所爱,不要以为鱼肉多了,就可以抛弃大葱和薤菜。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

  在这种不可自控的怨恨与情绪渲染下,结尾句的“延年寿千秋”特别像一句。如果有人进谗言说:甄宓末句是反话正说,诅咒曹丕死掉,曹丕会作何感想?

  此时甄宓独居邺城,曹丕则带着孩子和美人们住在洛阳宫,充分证明甄宓的处境非常不妙,难以再翻身了,儿子曹叡已经十七岁,曹丕死掉的话,曹叡继位,甄宓的地位就稳固了下来。试想,曹丕才三十多岁,再活几十年,郭女王,或者比较得宠的李、阴两位贵人诞下子嗣,并长大成才,这皇位还有几分把握落在曹叡手里?

  所以甄宓盼着曹丕早死常有可能的,也正因为这样,多疑的曹丕才更相信甄宓诗中的意思就是诅咒自己早点死掉,好让她们掌握朝政大局,因而一定会怒发冲冠,立即将之赐死。

  事实上,五年后曹丕将皇位传给因母亲失宠而不太喜欢的曹叡,就是因为自己英年早逝,虽然有几个儿子但年纪尚幼,而曹叡已经成年,可以撑住局面了。

  再次,曹操之死使甄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说起来有意思,曹操对甄宓若有若无的情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甄宓的伞。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喜欢任性妄为的曹丕和一群舞文弄墨的文友们吃饭,大家都喝得有点高,曹丕竟然让自己的夫人甄宓出来拜见各位宾客,一听说世子夫人出场,在场的人都赶紧低下头趴在地上,不敢看一眼,唯独刘桢坐在位子上,平视甄宓。

  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很是,觉得有失体统,把刘桢发配去做。过了一段时间,曹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很容易让人误会,就亲自去看刘桢,在刘桢一番之后又借坡下驴把他赦免了。

  关于这件事,曹操父子的心理很有意思。曹丕再怎么任性,把自己的妻子叫出来见臣下,总是不合规矩的。可是曹操作为公公,刘桢,总让人觉得有些越俎代庖,而且如果不是有些心虚,作为一代枭雄,日理万机,对于这点小事,为何又亲自去赦免刘桢?

  曹丕对此是什么反应?过了一段时间他又组织了文友,喝高了再次把郭女王叫出来会客,并让大家尽管看......曹丕把郭女王叫出来见客,是想再看看曹操的反应有何不同吗?毕竟曹丕心里清楚,曹操也曾经对甄宓动过心思的。

  婆婆卞夫人得知了这件事又会作何感想?是否会影响她和甄宓的感情?甄宓婆婆很卖力,但她被赐死,婆婆并无半点劝阻,似乎说明她们的婆媳关系也很微妙。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曹丕怎么对待甄宓还是有所的,毕竟这是个让曹操倾慕过的女人。卞夫人、郭女王等人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也没有把甄宓逼到绝,他们都聪明的紧。

  再看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建都洛阳,后宫那些受宠的美人都是住在洛阳宫,甄宓却独居邺城。曹丕称帝后封郭女王为贵嫔,甄宓却没有任何封号,依然是夫人,地位远低于郭女王。所以甄宓就算活着,早已无缘后位,孤独凄凉至极。

  但无论怎样,甄宓都是曹丕的正室,她还在的时候,曹丕不敢贸然册封郭女王为皇后,特别是在他登基不久,帝位还不巩固的时候,更不能做的事。

  此时甄宓已成为郭女王想要封后的一块绊脚石,郭女王他人之手除掉甄宓也是符合逻辑的,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推断,历史如何,各类史料没有留下过多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一年以后,郭女王顺理成章的被封为皇后。

  特别指出的是,大量史书证明《魏书》中记载甄宓三次推辞不做皇后,纯属,曹叡为母亲做这样的溢美之词,并父母早已失和的事实,也是一种需要。

  据传,甄宓被赐死后,曹丕做了一个怪梦,于是找人解梦,那人说,近日会有贵族女子冤死。曹丕本来就是一个情绪不太稳定的人,可能是突然念及甄宓并不是毒妇,又派人追回,奈何晚了一步。因是赐死之后才觉得可能被了,怕甄宓到了地府,向爷,便命人在她的嘴里塞满了米糠,用头发遮住脸,使其面目全非,不能在爷面前开口说话。

  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不仅仅是曹操父子喜欢把当成战利品,各割据一方的枭雄都是这样的套:占地盘、争、夺财宝、抢女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甄宓的悲剧,除了有与曹丕性情不合的因素,更多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因为作为战俘,她别无选择。

  另:关于甄宓与曹植之间到底有无情感纠葛,会不会因曹植而失宠被杀?将专章论述,敬请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