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早点秘方> 文章内容

如果起得了床 早饭吃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10 11:32: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汪曾祺在一篇小说里写一个节省成性的人买早饭,骑着自行车考察遍了他家附近的早点摊,终于买到了最实惠的烧饼和焦圈——他用小秤子称过的。我这北京人读到这里,分外觉得亲切。

  小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奶奶家以前是四合院,后来是大杂院,前后院加起来住了二十多户。出了院门往西五百米,就是现在很有名的“护国寺小吃店”。在我小时候,它还不是个连锁店,全北京就此一家。小吃店里好东西很多,除了焦圈和烧饼,还有油条、糖油饼、炸糕、艾窝窝、糖耳朵、驴打滚、面茶……当然还有北京有名的豆汁儿,我至今不敢尝试。

  我记得童年时的冬天,我和奶奶一起踏着雪,去护国寺小吃店对面的送奶点取两瓶牛奶,然后再去买一大包油条,那是全家人最常见的早饭主食。到家,就着油条,小孩和老人喝牛奶,其他人喝剩饭加水煮的稀粥。那时候北京的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很多,油条到了早饭桌上,通常是半凉的。周末,有时候我能吃到糖油饼和糖耳朵,或者最喜欢的炸糕——对于甜食,我一视同仁地热爱。我妈是东北人,最喜欢的却是面茶。面茶是一种用植物种子粉末冲制的粘稠的糊糊,上面再浇上调味料,口感十分可疑。每次我妈捧着面茶碗送到我嘴边,我都高傲地躲开。奶奶牙口不好,喜欢驴打滚——糯米和豆沙制作的甜食,但它又很粘,不利于使用假牙,所以奶奶尝过两口后一般也会交给我。这些好东西能否吃到,完全取决于家里大人起得够不够早。那时候护国寺小吃店很红,买什么都要起早排队。周末早上,我常睡眼惺忪地站在厨房煤气灶前,盯着小锅里膨胀的肥白的牛奶,支起耳朵等开门声。

  升上高中后,我的早饭变成了庸俗的牛奶鸡蛋,家里人说我热爱的那些食物太甜,太没有营养。但是偶尔冬天的周末,奶奶会在小电炉子上将馒头片烤焦,涂上厚厚的芝麻酱和白糖给我。

  前些日子,我亲眼目睹一名北京姑娘在一桌豪华晚宴上慢悠悠地喝完了一碗豆汁儿,才想起,现在护国寺小吃店已经满地都是。而从大学到现在,我好像就没有了早饭的记忆,勤快人起床吃早饭的时节我通常刚睡着。

  现在我也老了,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经常在很早的清晨醒来。有时候躺在床上,我考虑着要不要重新养成吃早饭的习惯。不过我最想吃的是馒头片,涂上厚厚的芝麻酱和白糖,而且一定要奶奶亲手烤的。八年前的春节,奶奶寿终而逝,活了将近一百岁。我猜奶奶至少吃过三万顿早饭。

  2、兰州张跃

  跟兰州人说早餐,这绝对是一道单选题,答案只有一个——牛肉面。请注意,是牛肉面,不是牛肉拉面,在兰州,“牛肉拉面”是一家面馆被人嫌弃不正宗的直接证据。

  兰州的牛肉面馆通常会很早开门,做早晨和中午的生意,在下午两三点钟关门。我对早晨的牛肉面馆并不熟悉,因为在医生家庭长大,大清早跑去吃牛肉面一直被视为不健康的行为,我只能通过听说和路过,获得一些拿牛肉面当早餐的信息。

  最极端的例子是父亲的一位朋友,每天早晨必须去吃一碗牛肉面,否则一天没精打采,失魂落魄,为了这一口面,他会尽量不出差,也几乎不睡懒觉。在他的描述中,端上面碗后,吹一吹碗边的香菜和蒜苗,趁着烫滋溜进嘴里的那第一口热汤,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天气好的时候,他会蹲在马路牙子上吃完这碗面,店里有座也不坐。我猜,大概是牛肉面馆太小,无法很好地承载他的那份只能与天地共享的巨大满足。

  上大学后,假期才能回家,作为一种久别的奖赏,我会被允许拿牛肉面当早餐。印象中第一次大清早去吃牛肉面,是一次寒假回家。火车早晨六点半到兰州,来接站的父亲直接带我去了当时最当红的一家牛肉面馆,匆匆吃下一碗面,然后去给刚去世不久的爷爷上坟,那碗面的滋味已经完全忘记,它对于我最大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一项作为兰州人的仪式。

  后来,每次决定第二天早晨去吃牛肉面,父亲都会在前一晚给我普及一下近期的牛肉面馆流行趋势,哪家最红,哪家比较红,哪家还行吧。有一家叫“白建强”的牛肉面馆一直在“最红”之列,坚持不扩大店面、不加大产量,我曾专程去过三次,都没有吃到。前不久十一回家,我特地起了个大早坐车去吃,远远地就看到面馆门口黑压压地一片人头,走进店一看,人口密集程度堪比北京下午五点的地铁车厢,开票员扯着嗓子维持秩序,每一桌旁都站着一圈等待座位的人。于是,我在服务员的呵斥和等待者炙热的目光中,吃完了这碗“最红”的牛肉面。

  踉踉跄跄走出店面,滋味再次无法记起,但真的会觉得脚下生风——这碗面,让一个一年回家一两次的兰州人,分外加理直气壮地走在了这座城市的马路上。

  3、河南张莹莹

  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忘了是每周三还是周四了,我妈要在6点至7点间上一节早读,再在8点开始上午第一节课,她来不及在中间的一小时回家给我做早饭,就在五点半把我拽起来,匆忙梳洗后坐上她的自行车后座,再塞给我一块钱。我在她校门前那个早点铺子边上跳下来,要一根油条,或者两只煎包,再加上一碗胡辣汤。接钱的手刚捞完油条,把钱扔进一个油光光的推拉盖木盒子里,和箱子里其他皱巴巴、脏兮兮的一块钱混在一起。

  很长时间,我不记得那汤,光记得喝完汤在校园里转悠,磨掉了漆、乌黑黑的双杠旁边,长着一大树蔷薇,开满白色的花。但汤渐渐超越了花,越来越在记忆里切近。它是一片微微发红的灰黄混沌,从大锅里舀出再在碗里那一会儿,上面凝固了一层薄皮,薄皮下有粗粉条,有“人造肉”,有几根黄花菜,谁发现了一块小指甲盖大的真肉,就能在小方桌上发出一声惊叹。名叫“胡辣汤”,只是一点蕴含的辣意思,河南人吃不了辣。喝完了,呼出一口气,热腾起来。

  到北京之后,我一直没有找到卖胡辣汤的所在,只能在假期回家时找一天早起,骑车上街寻觅胡辣汤。卖胡辣汤的店铺几乎都叫“逍遥镇”,有的前面还要再加两个字,“闪味”,至今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味道。前几年我需要从县城西头骑到东头,那家店与时俱进,推出三档口味,分列三个窗口,“2块一碗”,“3块一碗”和“5块一碗”,我豪气选择最高档的,果然浓稠些。今年,听说店关了。

  而后,我开始在淘宝上搜寻胡辣汤。“方中山”牌,大概十块一包,含三次份调料包,一次可做两三碗汤。我用它加上在楼下早市买的油条,度过了很多个早上。和小时候的味道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我站在那热气里搅拌时,也觉出某种妥帖。某位美食编辑听说,专程来我家拿,后来他说,“好好喝。感觉灵魂随着一碗浓浓的汤重新进入了身体。”

  4、沈阳淡豹

  我已经很多年没吃过重庆的早餐。如今全是小时候的记忆,印象里就三种面:小面、杂酱面、牛肉面。但我这里要说的,是抄手。我只要碰到卖抄手的,其他食物就不存在了。

  有时候,一连几天,我顿顿吃抄手也不厌。二十年前读初中时,碰见一个和我同样热爱抄手的同学。我们都吹自己是抄手大王,僵持不下。有个周末,和他约好在城里一家面馆比赛,看谁吃得多。他比我气盛,三两一碗,连吃两碗。我讨了个巧,二两一碗,连吃三碗。打平。老板在旁边起哄,说再送你们一人一碗。结果他硬是没咽下最后三两,而我以八两的记录,侥幸得胜。现在这同学不知去向,如果还在重庆,比我有口福。

  上大学离开重庆后,很难再吃到抄手。北京的“馄饨”很像抄手,再比如福建的“扁食”,沙县小吃里的“扁肉”(到了北京也改叫馄饨),广州的“云吞”,长得都差不多,性格却迥异。馄饨软绵绵的,瘫成一团,馅极少,只剩下一层皮。北京人拿它当早点,就着包子或饼,图的是清汤。至于扁食,刚好相反,皮太薄,馅又太多。而抄手是符合重庆人性格的,皮厚馅多,外硬内软,重口味。

  据说正宗的重庆抄手,煮完后,应该搁盘子里,一个个抄手是站着的,无汤。成都的“龙抄手”也无汤,用小碗盛,面上一层红油酱料。但重庆大街小巷卖的抄手,汤却是很重要的,得是骨头汤,提味。稍微有点名气的店,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小时候,在我老家县城,最有名的店,名叫“阮抄手”。老板姓阮,女儿和我是同学。她家抄手独步天下,靠的是起锅后洒了一层胡椒粉,生意非常好。我那时非常羡慕这位女同学,可以天天吃抄手。每次路过,总能看见她端坐店门口,双手熟练飞舞,帮着父母包抄手。心想谁娶了她可占了大便宜。如今,这女同学也不知去向。

  几年前,有一晚写稿通宵,到早上时,很想吃一碗红油抄手。冰箱里只有超市买来的速冻馄饨,一煮就烂,而且怎么都不对味,感觉低下。那一整夜都在流口水。第二天,我便去市场买了肉馅和面皮。但重庆抄手是四方形面皮,市场上找不到。北京的面皮是用来包馄饨的,梯形,而且很薄,只能将就着用。我欢快地包了一整天抄手,挑了二十个下锅,其余放冰箱冻好。一切程序,都遵守记忆中的样子。等入口时,却发现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现在,我更分不清早餐和午餐了。在北京,吃什么都只是吃。

  6、厦门黄昕宇

  真不知我家乡厦门的传统早餐是什么,我就是那种吃牛奶面包长大的最没劲的城市孩子。每天早晨我们一家三口会在20分钟内完成睁眼—穿衣—刷牙洗脸—早饭等一系列流程,6:45准时出门。小学六年,每个早晨都如此高效度过。

  有一阵家里订鲜奶。清早,配送师傅搁两玻璃瓶鲜牛奶在楼梯口,我一边刷着牙一边取奶进屋,我妈用奶锅加热,洗漱完到厨房正好可以挑热锅里的奶皮吃。接下来我们狂吹滚烫的牛奶,在最短时间内就着面包吞咽入腹。面包是前一天晚上从面包店买回来的吐司,有时是貌似更健康,但也更难吃的粗粮吐司。大概是因为沸腾过牛奶的奶锅真的太难洗了,后来我们开始喝利乐包装的纯牛奶,把纸盒浸热开水里加热。从此,早餐连挑奶皮的乐趣都没了。

  在公交车站边,总有一个炸油条的推车,一口油锅,一个篮筐,一张案板。油炸食品被我妈统称为“垃圾”,她禁止我吃油条。每天早晨,我就站在油香扑鼻的油条车边,看老板在白扑扑的案板上揉好一长条面,拍扁,切成等宽的小段,再将两小段相叠,用一根筷子从中间一压,揪住两头拉长,打着旋放入油锅,然后长筷子一拨一拨,油条在翻滚间膨胀起来,由白变得金黄。我眼巴巴地看,一直看到等的车到站开门。

  7、其他地方

  如果你有吃早餐的习惯,请在评论里留下你们的食物!

  ——END——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教科文中心

  了解权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讯

  官方订阅号:

  设置首页-搜狗输入法-支付中心-搜狐招聘-广告服务-客服中心-联系方式-保护隐私权-AboutSOHU-公司介绍-网站地图-全部新闻-全部博文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推荐: